为有源头活水来
  • 浏览:5598 评论:0 人


  • 夏日的午后,我们采访了郑来运老师。她过肩披发,淡花衫衣,浅浅的微笑,迎面向我们走来。清爽干练的外表,简约淡雅的装扮,谦和温柔的笑容,给人清爽的感觉。
    郑来运老师2004年从宁夏大学数计学院毕业,留校当辅导员,在学生工作这个繁琐而辛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,2010年考上研究生,硕士毕业后登上讲台,继续着她和学生们的故事。
    初为人师,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,她不仅注意听本院有经验教师的讲课,还到其他学院听课,并现场录像,回来反复播放,仔细揣摩老师的语音、语速、语调,取其精华。她还从网上收看国内外高校著名大师的教学视频,广泛吸收借鉴有益的经验,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讲课风格。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,及时了解、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,她参加了自己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启敏老师的科研团队,这让她收益良多。
    作为教师,如何让学生主动去学,并且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,才是授课最重要的。郑老师初入教师行业,就对“要给学生一杯水,老师要有一桶水”这句话有了全新的诠释。她认为,时代日新月异,科技飞速发展,课本内容的滞后已经不能让学生与时俱进。于是郑老师便购买最新出版的图书,去图书馆查阅文献,她常常备一次课需要参考十多本书籍,为的就是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加贴近时代的新知识。她认为,教师传授知识内容固然重要,但教给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。“一杯水”与“一桶水”,说的是“数量”关系,老师不仅仅要有足够多的水,更重要的是让自己成为永远流动的活水。像清澈的涓涓溪水,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心田。
    郑老师讲课的时候喜欢走到学生中间去,为的是和受众同一视角,从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认知,让知识更容易被接受。郑老师还尝试先教授个别学生,再让学生上讲台讲课,让学生教其他学生。她把一些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在一起,现场命题:“假如让你讲这节课,你该怎么做”。她甚至把一节课的时间分为两段,学生讲一半,自己进行点评并释疑解难。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学生上讲台的做法,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和听课的积极性,也激发了学生对所讲课程的兴趣。除了知识准备和教学模式创新,郑老师认为,教师个人的品性和魅力也会影响到教学效果。她对学生谦和温柔,和学生亦师亦友,特别鼓励学生质疑,对学生课堂内外所提出的问题,她都会耐心倾听,精心讲解。这让学生都愿意和她交流讨论,也就喜欢上了她教授的课程。
    谈及这次全区教师技能大赛,郑老师讲述了赛前准备的种种辛苦与感动。参赛准备时间很短,她在自己原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,按照大赛要求精心挑选和准备了二十节课,反复练习,一个人在空旷无人的教室中,面对着摄像机一次又一次地试讲。她说:“讲课内容的改变不在于是否是参赛,而在于台下的听众。无论是学生、老师、还是大赛的评委,只要你站在讲台上,就有责任让他们能听懂、并接受你讲的内容。”除了郑老师自己辛苦的准备,她很感谢学院领导和有经验的老教师专门为她开设试讲课堂,帮助她纠正问题,不断提高。
    “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意为方塘的清澈,源于有源头活水。郑来运老师以对教师职业的深深挚爱,刻苦钻研,深入探究,让学生豁然贯通,领悟一种新的境界。她不仅师风可学,而且学风可师,其为学、为师、为人,都成为“传道、授业、解惑”的源头活水,让学生享用终生。